
近日,一位曾在乌克兰军队服役的北约雇佣兵接受了美媒采访,披露了自己在俄乌冲突中的经历,并且对FPV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提出了质疑。尽管外界普遍认为FPV无人机几乎无所不能,许多人将其视为游戏规则改变者,但这位前线作战的雇佣兵却直言不讳,表示无人机并非战场上的“万金油”。他强调,公众所看到的成功案例背后,其实掩盖了大量失败和局限性。
在接受采访时,这名雇佣兵透露,他曾在乌军担任FPV无人机攻击手,亲自经历了长达六个月的前线作战。尽管FPV无人机的确具有某些独特的优势,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远不如外界的宣传那般理想化。他指出,虽然一些战场数据显示,无人机在俄乌战争中占据了60?0%的伤亡比例,并且宣称其命中率远高于传统武器,但这并不代表无人机是万能的。相反,他认为实际的打击成功率可能远低于外界所想,甚至不足10%。
展开剩余76%他解释了这种“错觉”的根源。无论是乌军还是俄军,在公开的战斗视频中,通常只展示成功打击的画面,这种做法带来了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看似百发百中,实际上大部分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会遇到各种困难。环境因素如大风、雨雪、复杂的电磁干扰等都会导致FPV无人机出现故障,甚至导致一半以上的设备无法完成任务。夜间作战时,缺乏夜视能力的无人机也无法发挥作用,从而造成无人机打击周期的显著空档期。
此外,FPV无人机的整体可靠性也存在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俄乌双方的无人机普遍使用廉价的电子零部件和简化的机体结构,这导致了大量无人机无法正常使用。在他所在的乌克兰无人机部队中,约四分之一的FPV无人机根本无法投入使用。再加上飞行距离不足、电池电量耗尽、被敌方反无人机系统击落等多重因素,能够成功命中的无人机比例实际上远低于预期,能达到10%的成功率已算是不错的结果。
这位北约雇佣兵的爆料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国内,大家开始质疑解放军是否也会像俄乌两军那样,盲目依赖FPV无人机,进而误入歧途。事实上,对于解放军来说,FPV无人机的应用与俄乌两军存在显著的区别。尽管两者装备的无人机外观相似,但其在战斗体系中的角色和应用逻辑截然不同。
对于俄军和乌军而言,FPV无人机已成为替代传统火力支援的重要武器,堪比火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地位。由于这两国的弹药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乌军,火炮和导弹的短缺促使FPV无人机迅速填补了火力空缺,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替代武器。在这种背景下,FPV无人机的灵活性和较低的制造成本使其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解放军的情况则不同。FPV无人机在解放军的战术体系中更多的是作为班排级别的补充火力,主要火力依旧由火炮、导弹、直升机和主战坦克等传统武器承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在武器生产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能够保障充足的弹药供应,满足战时巨大的消耗需求。因此,解放军对FPV无人机的应用,并非是寄望它成为主力武器,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新型装备提升部队对未来战争的认知,增强应对类似威胁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并没有像俄乌两军那样将FPV无人机当做唯一依赖的火力支援工具,而是采取了更加理性和全面的部署方式。FPV无人机的10%命中率对于中国来说并非不可接受,因为中国有能力轻松实现FPV无人机的大规模生产,保证足够的数量来应对战场上的需要。解放军希望通过装备无人机来积累经验,以便在未来可能遭遇的类似威胁中,做到知己知彼。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双方的作战体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人机已经不仅仅是战术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是成为了步兵作战的核心武器。俄军和乌军对无人机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许多战术都围绕着无人机的使用和反制展开,缺乏有效的替代手段。而解放军的作战体系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FPV无人机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存在,并不会导致整体战术体系的扭曲。
总的来说,解放军对FPV无人机的引入并不是盲目追随俄乌的经验,而是出于对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新威胁的准备。FPV无人机虽然在当前战场上已经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解放军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在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作战策略的同时,也充分准备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发布于: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