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标志着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正式爆发。这场战争的战线被划分为云南的西线和广西的东线,其中,东线的谅山战役成为了关键的决战。
在东线战场上,我军的总指挥是以“少林武僧”著称的许世友将军,他是邓小平亲自选定的将领,深得全军将士的尊敬。许世友将军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他的指挥风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谅山战役中,许将军运用了猛烈的炮火攻击敌军阵地,并且以三面包围的战术,迫使越军逐渐丧失了抵抗意志。
然而,许世友将军在进攻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决定——他下令留给越军一条退路。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认为当时我军完全可以趁势彻底消灭敌军,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那么,为何中越之间会爆发战争呢?这一切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越南人民在反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斗争中所作出的努力。
展开剩余82%1950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后,越南的共产党领导人便迫切求助中国。二战结束后,法国试图重新占领越南。然而,法国的复国计划并不顺利,历史上,法国曾企图通过占领越南,进一步侵犯清朝的边界,然而在与清军的战争中惨败。尽管如此,大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的软弱领导下,签署了《中法合约》,将越南完全交给了法国,成为其殖民地。
随着二战的爆发,日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领了东南亚,越南也被纳入日本的殖民版图。战争结束后,越南共产党在中国的支持下,成功解放了部分地区。然而,法国并未放弃复国的计划,重新派兵进入越南,企图压制越共。面对法国的重新入侵,中国伸出援手,不仅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派遣杨得志将军等军事顾问协助越共训练部队。
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共成功击败了法国的殖民军,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北越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然而,这一变动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感到不安,他们开始支持南越的傀儡政权,并派兵干涉越南内战。中美之间的冷战逐渐升温,直至1961年,美国直接介入,发起了美越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73年,期间,中国持续提供支持,既提供军事装备,又派遣顾问帮助北越训练军队。最终,美国在付出33万伤亡的巨大代价后,撤出了南越,北越成功统一了越南,建立了新的越南人民政府,成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伙伴。
然而,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越南的领导权发生了变化。亲苏派的黎笋上台后,越南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开始亲近苏联,并逐渐挑起了对中国的边境挑衅。同时,越南也开始对邻国柬埔寨和老挝进行入侵,苏联则通过支持越南来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这一系列变化迫使中国作出反应,邓小平决定通过武力教训越南,实施“自卫反击战”。
许世友将军当时已经72岁,但依然接受了邓小平的命令,亲自奔赴前线,指挥作战。他深入到连队,了解东线战场的地形和敌军部署,发现谅山是一个极为坚固的天然防线。谅山不仅地势险要,而且越军在此修筑了大量地下工事,防守异常坚固。谅山还是通向越南首都河内的最后屏障,如果无法突破谅山,东线的战局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
许世友将军对地形的熟悉使得他意识到,谅山虽为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但我军的火力优势可以打破敌人的防线。于是,在我军准备进攻时,他果断决定采取强力的炮火攻击,目标是削弱越军的抵抗能力,为后续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1979年2月17日,东线战事爆发,解放军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突破了越军防线,开始了对谅山的猛攻。经过短短八天的激烈战斗,越南高平地区的346师几乎被全歼。虽然越军派出了精锐的“金星师”第三师驻守谅山,但谅山本身的地形和我军强大的炮火打击使得越军防线最终崩溃。
然而,面对困境中的越军,许世友将军并没有完全封锁撤退通道,而是故意给越军留下了撤退的机会。这一决定虽然表面上看似宽容,实则是一招极具战略眼光的险棋。许世友将军深知,如果将越军彻底围困,敌军必将誓死抵抗,造成更大的伤亡。而如果放开一个缺口,让敌人撤退,必定会引发敌军内部的混乱,导致其指挥不统一,从而削弱战斗力。
接下来,解放军继续发起猛烈进攻,越军第三师在谅山的防线终于被彻底摧毁。至此,整个谅山战役进入尾声。许世友将军的指挥艺术再次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关键时刻,他成功地运用了战术手段,将越军彻底击败。
最终,解放军占领了谅山,并准备进一步进攻河内。然而,由于战略考虑和国际形势的压力,邓小平下令撤军,结束了这场自卫反击战。虽然许世友将军和解放军的战斗已经接近胜利,但根据邓小平的决策,撤军命令最终得到了执行。这一举动不仅达到了惩戒越南的目的,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大的国际空间。
撤军后的越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深刻反思和痛定思痛。无论是中国的战略眼光,还是许世友将军的智慧,都为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次成功的自卫反击,也为后来的东南亚局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发布于: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