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阻击战之一,发生在辽沈战役的进程中。它不仅是决定东北战局的关键战役之一,也对后续战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重点进行锦州攻坚战。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战略要地,扼守着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锦州一旦被攻占,敌军的撤退通道将被彻底切断,华北地区的增兵渠道也随之断绝,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了拿下锦州,东野集结了五个主力纵队,并动用了强大的炮兵部队,分别由第2、第3、第7、第8、第9和第6纵队组成攻城力量。与此同时,第10纵队和第5纵队被安排驻守大虎山、黑山一线,负责阻击廖耀湘的西进兵团;第4纵队和第11纵队则在塔山一带设防,抵挡侯镜如的东进兵团。
展开剩余73%4纵队是一支以进攻见长的部队,打阻击战并不是他们的强项。然而,接到上级命令后,他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阻击任务,并守住塔山阵地,因为塔山的守卫与锦州的攻坚成败息息相关。为此,东总特地调派了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亲自到前线坐镇,强化一线指挥,明确要求全体指战员寸土必争,全力以赴守住塔山阵地。
此外,作为东野的“老大哥”部队,第1纵队的实力不容小觑,一直以来被称作“御林军”。这次,他们作为战略预备队,被安排在锦州与塔山之间的高桥一带待命,随时准备增援前线。第1纵队的主力驻扎在高桥地区,另一个师被派往黑山、大虎山一线,由梁兴初统一指挥,确保前线的兵力充足和作战协调。
为了确保顺利指挥,东野高层甚至做出了更为周到的安排。作战处处长苏静被派往4纵前线指挥部,担任联络员,随身携带电台,加强总部与前线的联系。无论是上级指令还是一线的反馈,苏静的作用至关重要,确保了指挥系统的流畅和信息的及时传递,为战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种安排从战役角度看无疑是合理的,毕竟一切都为了最终的胜利。而且,林总当时始终有着打下长春的计划,因此对于锦州攻坚战的难度也深感忧虑。尤其是对于东野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出征兵力超过10万的大城市,任何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
尽管如此,苏静到达4纵后,他始终保持沉默,只是如实汇报一线的指挥情况。他既不直接参与前线指挥,也不干涉战术部署。总部向他发出指令时,苏静只是及时转达,而4纵并不会对此做过多干预。由于他的身份特殊,部队内部甚至开玩笑地称他为“监军”。
对于这一安排,4纵的指挥官吴克华心中有些许不满。无论上级意图如何,这种做法必然会引发下级指挥员的思考,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作战情绪。正如俗话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纵队政委莫文骅也曾与吴克华交流,安慰他说,上级派遣4纵去守塔山,实际上是对4纵的信任。这场战斗非同小可,士气很重要,其他杂念不必多想,重点是要打好这一仗,坚决完成任务。
战斗一旦打响,4纵就进入了极度艰难的防守状态。面对敌方11个师的轮番进攻,部队拼尽全力,依然屡屡感到压力山大。在这种情况下,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主动拨通了吴克华的电话,温暖地表示,第1纵队会随时准备支援前线。吴克华非常感激这一举动,并回复道:“感谢老大哥部队的支持,您们辛苦了,先休息一下,随时准备上前线。”
在塔山阵地上,4纵坚守了整整六昼夜,最终伴随着锦州的成功攻占,战役也宣告胜利。
随着锦州攻坚战的结束,长春的解放也紧随其后。10个主力纵队迅速回师东进,歼灭了廖耀湘的兵团。同时,4纵和11纵严阵以待,防止敌人从葫芦岛、塔山一线发起反扑。
沈阳战役刚刚结束,4纵和11纵便作为先锋部队,迅速与华北的兄弟部队联合,粉碎了敌人突袭石家庄的企图。随后,他们继续与华北军团3兵团共同发起了张家口战役,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发布于: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